Nano Research Campus
会议时间:11 月 24 日 14:00-16:35
报告&报告人简介
丛春晓 研究员
报告人
丛春晓,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12 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研究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2015 年 9 月加入复旦大学。主要从事二维电子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制备、物性调控与光电器件应用的研究。在 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Adv. Mater.、InfoMat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40 余篇,SCI 他引 8200 余次,web of science H 因子 49。在 Springer 和 Elsevier 出版专著章节两章,申请发明专利 11 项。获澳大利亚第四届二维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青年科学家奖”、日本亚洲纳米会议最佳会议奖、复旦大学“巾帼创新奖”等。
报告简介
报告题目:二维电子材料与光电器件基础研究
二维半导体材料因其超薄原子层厚度特性,不仅可有效抑制器件沟道尺寸缩小带来的短沟道效应,而且有利于器件在纵向高密度集成,是突破尺寸极限,实现下一代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变革性材料。本报告以二维半导体及其异质结为材料基础,探讨如何提升化学气相法生长制备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晶体质量,介绍通过拉曼/发光光谱等光学手段和原子尺度的测量手段实现对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物性研究和精确表征,设计制备了几种新型二维材料光电探测器件如将上转换材料与二维可见光带隙半导体材料结合,成功实现可见光至近红外光探测,探测效率和灵敏度提高三个数量级;将二维材料与 InGaAs 红外探测材料结合,实现了基于 InGaAs-绝缘体-石墨烯异质结构的多色宽带快速光电探测等。这些研究对促进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指导意义。
李国栋 研究员
报告人
李国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 年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纳米中心工作。2016-2017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访学。近年来主要集中于新型多孔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调控方面展开研究,重点研究纳米催化剂的尺寸、组成、结构和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揭示催化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传输和电子转移规律;并借助原位表征技术和密度泛函数理论,阐述其催化反应原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Nature Energy、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相关工作。2015 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7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 2019 年度《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的新锐研究者,入选 2020 年度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入选 2021 年度《Scien-
ce China Chemistry》的新锐研究者,2021 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课题负责人),2022 年获 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NR45)Awards in Nanocatalysis。
报告简介
报告题目:多孔纳米催化剂可控构筑与性能调控
随着合成化学的快速发展,新兴的多孔材料不断出现,它们通常具有多样的拓扑结构、丰富的金属位点、多样性的有机配体、规则且可调的孔道、极大的比表面积等优良性质,这些将有望为高性能纳米催化剂的构筑提供重要的平台。本次报告主要围绕着新型多孔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方面展开,包括以下 3 个方面的内容:1)发展了多孔材料中构筑单/双单金属催化位点的策略,实现了空气气氛下两者协同高选择性氧化烯烃制备环氧烷烃。2)发展了多孔材料中构筑仿酶“纳米口袋”的可控合成策略,利用单齿配体的变构效应显著提升金属节点催化乙酰丙酸酯氢化制备 γ-戊内酯的性能。3)发展了纳米粒子与多孔材料复合结构的可控合成策略,实现了两者限域孔道内协同催化加氢。这些将为高效多孔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和可控制备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