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南大学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以“科普赋能‘双减’、探索地球奥秘”为主题,推出一系列多元化、沉浸式科普活动,通过“科技工作者进校园”与“学生进基地”双轨并行的“双走进”模式,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点燃科学热情,厚植创新土壤。2025年1月,基地联动湖南日报《放学后》杂志等社会力量,累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10余场,覆盖长沙、郴州、岳阳等地2000余名师生及家长,以生动实践助力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为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双走进”破壁融合,科普资源直通校园
1月4日,基地科普团队走进郴州市宜章县第一中学,通过专题讲座、互动实验与科普授牌,为330余名高一学生揭开地球科学的神秘面纱。活动现场,师生围绕“生命起源”“岩心探秘”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学生纷纷表示:“原来地质学离生活这么近!”

同期,基地联合湖南大学附属小学、长郡双语洋湖学校等名校,组织“触摸矿物化石”“显微镜观岩”等实践课堂,让青少年在零距离接触中感悟地球亿万年演化历程。长郡双语洋湖学校已连续6批次组织学生参访基地,并赠予基地“科普教育润学子”锦旗,彰显校地合作长效成果。
多元场景沉浸体验,点燃科学探索火种
1月15日,岳阳市颐华中学140名初中生分组探访基地八大科普室与两大科普长廊。在“深地科学钻机”模型前,学生驻足观察岩心采集原理;于“地质灾害演变”展区,互动沙盘模拟山体滑坡场景,引发阵阵惊叹。同日,湖南三德科技职工子女与社区儿童共同参与“化石解密”活动,通过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标本,溯源生命演化长河。基地创新采用“展教融合”模式,将500余件岩样、模型转化为鲜活教材,实现“玩中学、学中思”。

媒体联动扩声量,科普品牌效应凸显
湖南日报《放学后》杂志携手基地发起“绝美矿物世界”主题招募,1月21日,50名中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开启科学之旅。显微镜下斑斓的矿物晶体、实验演示中“火山喷发”的模拟场景,令参与者直呼“大开眼界”。活动通过纸媒与新媒体联动报道,进一步扩大科普辐射面。家长反馈称:“这类实践课堂既减轻学业压力,又为孩子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深耕科普沃土,服务国家战略
作为湖南省高校首家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同时也获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授牌的科普基地,基地聚焦地球科学领域,依托大型深地科学钻机模型、地灾模拟系统等特色资源,构建“科研-科普-教育”一体化平台。1月8日,基地精准对接“双减”需求,单日承接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清水塘绿地小学等三批次师生逾200人次参访,通过“岩石探秘”、“地灾模拟”等沉浸式课堂,将深奥的地学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学生们在观察岩心标本、操作互动沙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辨矿物、识构造”的基础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地质灾害发生和防灾减灾的科学逻辑。活动后调研显示,超95%的参与者认为“知识获得感显著提升”,校方反馈“此类实践有效填补了课堂教育的场景短板”。

基地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推动科普资源向中小学校尤其是县域中小学辐射,通过定制化科普活动、流动科普站等模式,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夯实国家科技人才基础提供长效支撑。系列活动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郴州市科技局、中南大学科协等单位的支持,成为湖南科普教育的亮丽名片。